中三中史筆記--3E班 (下載回家慢慢看)
課題一 清軍入關與清初盛世的統治政策
第一節—清之部族統治及其對外關係(後金的建立)
清朝之建立
1. 十六世紀未,努爾哈赤統一建州,海西及野人三部女真;於1616建立後金,率眾南侵至今遼寧一帶,佔據東北。
2. 1636年,皇大極改國號為清,嘗南至山東,終為明軍拒於山海關外。
3. 1644年,李自成亡明,順治率軍入關進京,與南明對抗十八年。
4. 1662年,康熙立,南明亡;後更改收服鄭氏所據之臺灣。
1683年,清朝正式統一全國。
第二節—清初統治政策
政策︰
甲、 對漢族︰
1. 懷柔政策︰
a. 厚葬明朝崇禎帝
b. 優待降清明官
c. 表揚誓死效忠明朝者
d. 恢復科舉,聘用漢人
e. 廢明末重稅酷刑
f. 提倡儒家學說,編成儒家經典
2. 高壓政策︰
a. 鎮壓反清活動
b. 興文字獄
c. 嚴禁集合結社
d. 強令薙髮留辮和跟隨滿俗
e. 強行圈佔漢人土地
乙、對邊疆民族︰
1. 蒙古族︰
a. 封蒙古族的貴族為王
b. 組統八旗兵
c. 不准與漢人來往
d. 禁止學習漢語
2. 藏族
a. 朝廷冊封達賴喇嘛
b. 設有駐藏大臣
3. 回部
a. 厚待歸附清朝的伊斯蘭教徒
4. 苗、瑤族︰
a. 廢除土司制,改派流官
課題二 道咸時期的內憂外患
第一節— 清朝中衰的原因
中衰原因
1. 財政入不敷支—連年用兵及治理黃河工程;
—乾隆喜好鋪張浪費
結果→ 使財政匱乏
2. 官吏貪污成風—貴族揮金如土,和珅當政,貪污成風,政治敗壞(和珅的家產相當於全國十
多年的總收入)
3. 土地兼併嚴重—貴族兼併土地(滿州貴族利用權勢,隨便加收農民的田租。當農民無法交租
時,貴族便乘機強佔土地,稱為「增租奪佃」)
—人口激增
—軍隊腐化,白旗軍隊分戶腐化,影響戰鬥力,以致削弱軍隊實力
第二節 鴉片戰爭(背景、經過、結果)
A. 鴉片戰爭的背景
1. 經濟方面
—英國輸入大量絲綢、茶葉、瓷器等,且十分暢銷;而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銷路較差,入起情況嚴重。
—英商發現鴉片貿易可以牟取暴利,使中的對外貿易由出超變為入超,導致白銀大量外流。
2. 社會方面
—許多官吏、士兵、貴族吸食鴉片,使健康受損;官吏無心政事,軍隊戰鬥力減弱,社會風氣敗壞。
3. 文化方面
—中西文化差異令英國人不滿,中國律法過度嚴苛。
—語言不通令雙方產生誤會。
4. 法律方面
—中國嚴謹的法律在英國人看來並不合理,但中國國土上,中國依然執行自己的法律,英國人的新觀念更不能接受死刑︳成為兩國間的導火線。
5. 林維喜事件
—英國水兵在尖沙咀殺害村民林維喜,但英方拒絕交出兇手。林則徐於是繼絕中、英貿易,雙方關係轉趨惡劣。
6. 中國禁煙
B 鴉片戰爭的經過
1. 第一階段→ a) 英軍直迫天津
b) 清政府將林則徐革職
c) 派琦善下廣州作和議,簽《廣州和約》
2. 第二階段→ a) 派弈山到廣東作戰
3. 第三階段→ a) 英國迫南京,簽《南京條約》
C. 鴉片戰爭的結果
公元1842年,簽訂了《南京條約》,英國由此得領事裁判權及最優惠國待遇,開中外不平等條約等。
《南京條約》內容︰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及上海五個通商口岸
—賠款二千一百萬元
—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兩國共同訂立進出口關稅
第三節—太平天國
(一) 起事背景
1. 民族仇恨︰白蓮教、天地會
2. 宗教傳入︰基督枚的傳入
3. 朝政腐敗︰清朝自乾、嘉以後,政治開始敗壞,貪污風氣嚴重,國庫貪乏,各地的反清組織開治活躍。
4. 喪權辱國︰鴉片戰爭失敗後,清廷對外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人民對清廷的統治更感不滿,甚至生輕視朝廷的心理。
5. 民生困苦︰乾、嘉以後,由於人口激增,耕地不足,糧食逐漸短缺,民眾生活艱苦,每有反抗朝廷的活動︳便一呼百應。
大平天國的政策/措施/施政
甲、政治制度︰
1. 設立官制︰王侯共十二級
2. 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乙、經濟措拖
1. 平分土地
2. 建立聖庫
丙、文化思想
1. 拜上帝︰禁祭視尊孔
2. 開科取士
丁、社會生活
1. 男女平等
2. 廢除陋習
3. 頒行新曆︰一年366日
→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支持者︰女性、困苦大眾、農民
反對者︰有錢人、思想守舊的人、讀書人
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因︰
1. 領導腐敗︰洪秀全定都天京後,生活奢華,反清意志逐漸減退。
2. 諸王內鬨︰諸王內鬨,使太平天國精英盡失,力量大為削弱。
3. 戰略失誤︰太平天國定都南京,領袖洪秀全,楊秀清只顧享樂;太平軍沒有乘勢直搗北京,使清廷有喘息的機會。
4. 反對傳統文化︰太平天國所倡導的思想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衝突,引起守舊士人的激烈反對。
5. 湘、淮軍興起︰湘、淮軍興起,成為太平天國的勁敵。外國侵略者組統洋槍隊,幫助清廷平定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的影響
1. 播下革命種子︰太平天國雖然失敗,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得以宣揚,播下反清革命的種子。
2. 削弱清朝勢力︰太平軍起事,打擊了清廷的流治,削弱清朝的軍事力量,對以後的革命產生影響。
3. 漢人勢力抬頭︰湘、淮軍因幫助平定太平天國,力量日益壯大,漢人勢力逐漸治頭︳地位得
以提高。
4. 地方勢力漸強︰太平軍之平定,全賴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自此地方疆吏可練兵領兵,地
方勢力日漸膨脹,為清末民初軍閥割據埋下伏根。
5. 列強(外國)乘隙得利︰太平軍攻上海時︳中國官吏逃亡,外國官吏乃宣佈上海中立,並
自行管治區內行政、司法、海關的工作,派遺海軍執行治安。此後,上海成為各國領事管的
租界、司法、海關等權盡失。
第四節 英法聯軍之役
課外︰中美/中法︰「十二年修約」
中英︰「將來大皇帝有恩施及別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
一、背景
A) 條約要求︰鴉片戰爭後,列強為擴大在中國的勢力和謀取更多利益,要求修改條約,但遭清廷拒絕。
B) 亞羅號事件︰公元1856年,慶東水師搜查中國商船亞羅號,發現其在香港註冊的執照已過期,於是拘捕船上十二名水手,英國藉此炮轟廣州。
C) 法國教士被殺︰法國以傳教士在廣西被殺作為理由,派兵侵華。
D) 進城問題︰根據南京條約規定,廣州是通商口岸之一,但廣州人民堅拒英人入城,引致英國不滿。所以英法便聯合以武力迫使清朝屈服。
二、結果—— 《天津條約》
A) 增開牛莊、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瓊州、鎮江、漢口、九江、南京為商埠。英、法人士可在內地傳教和通商。
B) 對英賠款四百萬兩,對法賠款二百萬兩
C) 與英、法共同協定關稅,十年修改一次
D) 英、法人在華犯案,各由該國領事處理
E) 外國公使可進駐北京
《北京條約》
A) 增開左津為商埠
B) 割讓九龍半島的南部(今界限街以南)給英國
C) 增加賠償英、法軍費各八百萬兩
英、法聯軍之役的影響
1. 國家主權受損︰外國取得在中國的領事權。
2. 經濟民生受損︰中國成為外國貨品的傾鎖市場,對中國傳統的手工業構成嚴重打擊。
而鴉片改稱「洋藥」,公然輸入,對國家建康及社會均有損害。
3. 外國勢力深入︰商埠和京的開放使外國勢力在中國內陸更為強大。
4. 導致邊疆危機︰各國仿效英國、法國入侵中國,以致列強割據。
5. 教案糾紛迭起︰外國教士與人民的正面接觸增加,衝突也增加。
6. 導致洋務運動︰外國思想傳入中國,加上中國連連戰敗,自信減弱,覺得應自強,導
致洋務運動
課題三 同光年間的民族危機與救國運動
第一節 洋務運動
甲、洋務運動的背景
1. 內憂外患︰清廷對外在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之役中戰敗,對內要面對太平天國事件,
統治地位受到威脅。因此,清朝統治者體會到必須加強軍力,才能鞏固統治權力。
2. 知識分子醒覺︰有識之士早已察覺列強慼藉精良武器侵略中國,而西洋槍炮確實在平定
太平天國事件中發揮了作用。所以,他們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提供倣效西方,以加強軍力。
3. 朝廷重臣推動︰經過太平天國事件,朝中大臣曾國藩、李源章、左宗棠等認識到必須學
習西方,才可以加強實力。他們的看法與奕訢、文祥等官員不謀而合,因此,他們均成
為推動洋務的中堅分子。
乙、洋務運動的內容
— 求富(工商致富,實業興國)
1. 興辦實業
a.) 創辦航運、郵電、採礦等官辦實業,又條築鐵路
b.) 由商辦或官商合辦更多輕工業
2. 建立洋務機構
a.) 在中央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辦理洋務及外交事務
b.) 在天津、上海分設北洋、南洋通商大臣
c.) 陸續派出訪問使團及駐外使節
— 求強(師夷之長以制夷)
1. 加強軍力
a.) 興辦軍事工廠,造船製炮
b.) 聘請外國教官,以西洋方法訓練軍隊
c.) 建立西洋海軍
2. 培育人才
a.) 在北京、上海、州等地設置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
b.) 創辦機器、船政等學堂,培養專門人才
c.) 派遣學生分赴各國留學
d.) 翻譯及出版西方書籍,傳播科技知識